辛丑条约


 

  在这一个世纪的历史,中国的政治舞台上真是风起云涌、沧海桑田,历史场 景变化得多么迅捷,错综频繁,多么巨大!几多屈辱,几多血泪,几多奋斗,几多拼搏,几多欢欣, 几多成就!在甲午战争前,还被西方政治家认定“东方中华大帝国正在崛起,我们对这个崛起应持欢 迎态度”的大清王朝,在甲午战争中却如此的不堪一击,究其原因固然很多,但最根本的,是其从头 到脚、从外到内,彻彻底底的腐朽了。腐败政权的腐败集中表现在强化封建专制,对内变本加厉的鱼 肉、盘剥人民,对生产力进行巨大破坏,涣散中华民族传统的爱国主义凝聚力,对外则对侵略势力妥 协、投降、丧权、辱国。

  -东南互保

  当西摩尔统率联军两千余人从天津向北京进犯,遭到义和团阻击,英国上海代总领事霍必澜于 6月14日电告其外交大臣索尔斯伯理,建议英国政府如果同北京政府决裂,最好与湖广、两江总督立 即取得谅解。他相信湖广总督张之洞、两江总督刘坤一如能得到英政府的有利支持,“必能尽力维 持其辖区内的秩序”。英国为了阻止群众起来响应北方义和团的反帝斗争,排除其他帝国主义乘机 可能在长江流域扩充势力,决定利用地方当局保护他在中国的侵略利益。大沽炮台失守的消息传来 后,张之洞赶紧与上海各国领事而不是单独与英国订约,成立所谓“东南互保”。后刘坤一、张之 洞以上海道台余联沅为代表,邀约各国领事商订所谓《东南互保章程》九条,各国领事原则上表示 同意,但声明订约必须得到各国政府的授权。刘、张对各国领事保证,不管此后北方发生什么事情, 他们“仍按所议办理,断不更易”。此章程后来虽没有正式订立,但由于刘坤一等地方督抚竭力镇 压群众响应义和团运动,“互保”的局面终于保持下来。

  -《辛丑条约》的签订

  八国联军攻陷北京,慈禧太后、光绪帝经太原逃往西安。出逃前,已派李鸿章为代表乞和,但 侵略者不急于立即开议。各国经过反复商议后,才决定与清政府议和并继续维持以慈禧太后为首的 统治。法国于104日向各国提出备忘录, 包括惩凶、赔款、在北京及其附近地区驻军、平毁大沽炮台等六项要求作为议和的先决条件,为各 国所赞同。英、俄、德、日、美等国又在法国提议的基础上加以补充、扩大为议和大纲十二条,于 12月24日强迫清政府接受。此后,他们又依照大纲拟出详细条款,于190197(光绪二十七年七月二十五)与清政府代表奕匡力、李鸿章正式签订了《辛丑条约》(又称《北京议定书》),主要内容有:

  一、清政府向各国赔偿白银4.5亿两,分39年付清,年息4厘,本利共达9.82亿两,加上各省地方赔款2000万两,总计10亿两。二、北京设使馆区。三、拆毁大沽炮台,外国有权在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驻军。四、清政府须严厉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。五、设立外务部。六、修订新的商约。七、清政府分派王公大臣赴德、日“谢罪”,在德国公使克林德被杀地点建立牌坊,对被杀的日本使馆书记生杉山杉“用优荣之典”。

  -“量中华之物力

  结与国之欢心”

  这是慈禧太后在签订了空前屈辱的《辛丑条约》后所说的话,这同时也表示了她已彻底投降了帝国主义。慈禧太后是同治、光绪两朝实际最高的统治者。1860年她发动辛酉政变,开始掌握实权。之后,依靠曾国藩、李鸿章等组织的汉族地主武装,勾结外国侵略势力,先后镇压了太平天国、捻军和云贵、陕甘等地的苗民、回民起义。1894年,在中日战争中,她支持李鸿章避战静守的方针,幻想得到列强出面干涉,以致战败,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《马关条约》。之后,坚决反对维新运动。当义和团运动兴起时,她又利用义和团的反帝热情,对义和团时剿时抚,不断玩弄两面手法。当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,她一面假意支持义和团,对外宣战,一面又同帝国主义相勾结,把义和团推给八国联军去屠杀。后自己携光绪帝逃往西安,以庆亲王奕匡力、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出面求和,于19019月与十一国签订了空前屈辱的《辛丑条约》。之后,当她看到自己的位置保住了,立即宣布“量中华之物力,结与国之欢心”。

  李鸿章是晚清军政重臣。他先后镇压过太平天国和捻军。他虽主办洋务运动多年,但收效甚微,因此使他产生了严重的“惧外”思想,在对外交涉中始终抱定“委曲求全”的方针。最终导致他于1876年屈服于英国的扩张压力,订立了中英《烟台条约》,1885年与法国签订了《中法新约》,1894年与日本签订了丧权失地的《马关条约》。1899年他出任两广总督,次年义和团运动高涨、八国联军进犯津京时,调补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,并命偕庆亲王奕匡力为议和全权大臣。1901年,代表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《辛丑条约》。

  袁世凯,甲午战后在天津小站训练“新建陆军”。戊戌变法期间,出卖维新派,取得慈禧太后的宠信。后于189912月被清政府任命为山东巡抚,他到任后,对山东义和团进行了残酷镇压。此后即飞黄腾达起来。

  -资料整理/姬源

  -图片来源/

  《简明中国近代史图集》

  中国人民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,肩负起历史赋予的自强救国的重任,以“扫灭洋人”为号召,与八个帝国主义列强展开了英勇斗争,“振兴中国”的爱国之心是强有力的精神支柱,绝非是封建蒙昧主义。以义和团为群体的中国民众用血肉之躯,“播国民独立之种子……开历史之辉光”,使侵略者看到了中国民众的巨大潜力和不可侮的民族精神。连侵略头子瓦德西也承认:当时虽然是列强“千载难得之实行瓜分时机,但中国民众通过‘拳民运动’,表现了强烈的武装反抗精神,使得无论欧美、日本各国,皆无此脑力和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”。因此,“瓜分一事,实为一策”。

  英国外务大臣、法国议员以及奥国报纸都称,义和团之事即可取以为鉴,“瓜分”之说,不啻梦呓也”。俄国陆军中将苏罗捷科夫致陆军大臣电中也称:“中国现在已经表明,它能够为种族斗争提供多么巨大的兵力、金钱和精力,所缺乏的只是组织和组织者,过早爆发的义和拳没有给暴力在上述方面以成熟的时间。”英人萨尔金特说:“中国人可以忍其仇恨于一时;从他们与欧洲打交道的历史来看,他们从未改变或忘记这种仇恨。一旦他们获得充足的物质力量,他们很可能以坚定不移的方式索回其利权,甚至索回西方少数国家所享受的权利,索回其和外国人通商条件的自决权。”又指出:“因之世界各国逐渐明白了中国人决不是一个退化和枯竭的民族;相反的,他们拥有许多条件将会成为一个强大而又有力的民族。”赫德在《双周评论》的文章也认为:“中国如被瓜分,全国将协同一致来反对参与瓜分的那几个外国统治者”,“表现出民族感情的存在和力量”。因此“推行瓜分政策应当受到谴责”,而采用改朝换代或更换皇帝的办法“比瓜分更加没有希望,唯一实际的办法是保持清王朝的‘现势和现状’”。以上西方舆论对中国的认识,在义和团运动之前是极少极少的。帝国主义所以没有实行瓜分中国,并不是“主要由于帝国主义之间存在不可克服的矛盾”,而主要是由于义和团运动显示出中国民众的力量,遂迫使帝国主义由瓜分中国的政策改变为“以华制华”的政策。可见,义和团运动阻止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谋。德、俄、美、日等十一国公使遂同意与清政府签订《辛丑条约》。

  《辛丑条约》是一个空前屈辱的奴役性条约。帝国主义列强通过这个条约,进一步在中国攫取到政治、经济、军事等各个方面的侵略权益,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和灾难。根据条约,列强各国直接驻兵北京和直隶地区,加强了对清政府的军事监督和政治控制,使它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和镇压中国人民的忠实工具。巨额赔款,不仅使清政府的财政陷于危机,而且极大地限制了中国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,同时也进一步加重了劳动人民的负担,使他们的生活更加陷入水深火热之中。《辛丑条约》是中华民族空前的劫难,空前的屈辱。

  中国跨入20世纪的历史是悲壮的。戊戌思潮、义和团运动都失败了,尽管他们所选择的清王朝最后不仅抛弃了他们,而且联合敌人对他们挥舞起屠刀,但中国人的革命斗争意志却更加坚忍不拔。而一次次的失败又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:停留在自然经济文明层次的旧中国,借助传统爱国主义这一中华文明之核心,在遭受西方列强侵辱、蹂躏并付出极其巨大牺牲的过程中,成功地遏制住西方列强企图将中国完全殖民化图谋的同时,也奋起迎接商品经济文明的挑战,为大踏步地走向现代化而进行探索、抗争与奋斗。

  -文/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庄建平研究员